何谓摄影的“完成度”?-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GDPhoto.CN

何谓摄影的“完成度”?

作者:李楠 来源:李楠 时间:2017年2月28日

  “完成度”这个词,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盖因无论是一部摄影作品,抑或是一个摄影师的专业生涯,“完成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标准与目标。那么,什么是摄影的“完成度”?又如何实现它?这篇小文章,简要谈谈个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成为摄影者——即选择了摄影作为自我书写的方式;那么,他所做的,并不是对他身处的时代和现实世界进行客观记录,而是将它们予以最大个人化——在拍摄现实的同时,抽离现实,让现实成为另外的独立之物。因为,最重要、最真实的现实并非眼见之物,而是眼见之物与内心反应之间的关系。摄影,说到底,就是表达这一关系的过程。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任何一种类型的摄影,最终都是以高度提炼的形象来完成的。但是,仅有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个形象置于能够产生意义内爆的关系之中,或者说,必须为这些形象建构出这样一种关系——甚至是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系统。然后,这种关系不能只在摄影所及半径之内有意义,它必须对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具备意义。

  因此,摄影不仅仅是时代之纪录、之表现,而且植根,嬗变、成长于时代之中,成为时代的建构之一。摄影的成长,就是人的成长。人的极限在哪里,摄影的极限就在哪里。

  在这个背景下理解“完成度”,就会了解:它必定包含着精神的向度和高度。具体说来,

  “完成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从某部作品与某个摄影师的具体拍摄层面讲,它是评价影像与摄影师工作的专业化标准量度。从一张照片到一组专题的视觉控制、语义表达、主题呈现、逻辑秩序,摄影师必须以精确到颗粒与像素的严谨态度与高超能力,充分展示摄影本体的特质和力量。

无论摄影师使用的是哪一种影像采集工具,运用的是哪一种视觉合成技术;无论摄影师的观看角度、影像风格、知识背景、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赋予影像多么强烈的不同,但它们都必须是完整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而不是以其它手法完成的“可看之物”。

  二、从系统性的视觉传播层面讲,“完成度”是指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在一个媒介化生存的社会,没有经过传播的图片,等于无效。因而完成度,必然包含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这是通过对拍摄对象视觉阐释的精度、深度、广度与温度来实现。核心是图片编辑。

  1、精度=精准的个性化定位+精致的个性化拍摄+精当的个性化编辑。

  每一个摄影选题,都是对拍摄对象个性的充分展现,独一无二,绝不重复,绝无雷同。而每一个选题对应的摄影师、表现手法、影像风格、乃至拍摄器材,都与这种个性保持高度的内在一致。

  所有的选题都是开放的,但选题与做选题的人,却不是随机组合,任意皆可,而必须是气味相投,身心合一,浑然天成。聪明的摄影师,要懂得为自己选择匹配的选题。当然,更多时候,这是图片编辑的工作。他提纲挈领又细致入微,根据不同的选题特点和任务需求,选择恰如其分的摄影师,并采用不同的编辑方式,设置不同的逻辑结构、图像秩序和传播语境,以精雕细琢的再创造,使系统内的所有专题成为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整体。

  2、深度=深入表象之下的双向策划+鞭辟入里的窄度切入+深刻透彻的编辑阐释。

  摄影操作的路径往往依从时间的单向度,但真正的深度,必须同时从生产端和传播端双向展开。生产端,考察的是选题的可操作性,一句话:它能否拍得出来?传播端,考察的则是选题的社会反响度,一句话:有多少人会关注?二者结合的交点,就是选题的核心内容。当摄影师从图片编辑那里接到选题任务时,他同时明确的还有选题的特点与重点,以及他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选题策划,必须大处着眼;选题切入,则必须小处入手——再宏大的主题,再深刻的观点,也必须从一张具体的照片开始。视觉执行力,即是指这种“翻译”能力。

  而编辑的过程,则是将主题和观点进一步明晰和深化的过程。视觉传播,传播的不仅仅是视觉,不能停留为一种视觉感官上的印象。它必须渗透到观看者的心灵深处,参与他们的深层心理活动。抵达了这样的深度,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度。

  3、广度=多元化的解读+立体化的传播+ 可持续化的延伸。

  主题要鲜明,但不能单一和偏狭,越是可以丰富解读的作品,传播的潜力越大。同时,摄影作品的最终呈现,是一种包括画册、展览(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景的展览)、网络专题、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推广,以及个体自媒体传播的立体化推进模式。

  各种平台和渠道的交叉、叠加与互动,使得传播不断出现高潮;并可不断与各种热点、节点相结合,发酵、增值,最终形成“一旦开始,永不落幕”的可持续化延伸效果。

  如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万岁•万宁》项目,网络首发当日点击量达1500万以上,自媒体移动端首日传播量则在1000万条次以上。两年过去,万宁市的各种对外宣传还在围绕“万岁•万宁”这个主题展开。

  4、温度=海量的细节+选择、提炼、勾兑、串联、引爆+以人为本

  完成度并非宏大叙事,它依赖于一个又一个细节完成。只有在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成度,才能够达到最终的完成度。

  一个摄影作品完成的过程,或一个摄影师的专业生涯,就是一个交替着沮丧与兴奋、焦虑与喜悦,绝望与希望,并浸透了汗水、杀死了无数脑细胞的过程。贯穿始终的,是对海量细节的选择、提炼、勾兑、串联和引爆。其中遵循的原则,必须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细节为本。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人的温度,所有的细节都只是碎片,所有的意义都只是虚无。

  只有带着体温的影像,才有可能让另一个有着同样的体温的人,感受、感动;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喜欢、记住,并在他们的生命里,形成长久的情感依恋和回响。完成度,最终是指“人”的完成度。如果不能对人产生触动和影响,那么,一切都是半途而废。

  三、从个体、摄影与社会的关系层面讲,完成度,是使三者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活性酶”。

  如上所述,完成度要求参与其中的个体在精度、深度、广度和温度上均有所发挥,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要求。因此,它要求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最为高效的产出。这种客观要求,既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也迫使个体暴露出寻常难以发现的短板。优势、强项、弱点、问题,集中爆发,此消彼长,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只有暴露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而每一个个体,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是自身获得成长,也在对摄影进行突破。如前所述,摄影不能只在摄影所及半径之内有意义,这就决定了摄影师个体突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社会现实。这就使得个体的成长,摄影的突破,与社会的鲜活脉博达到了一致的律动。而当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个体会迅速调整节奏,及时做出反应。

  反过来,现实的变化,也会刺激个体产生新的领悟与感受。这种新的刺激,最终表现在影像表达的精益求精与不断创新之上。

  因此,完成度不是一个僵化、呆板、机械的标准目标;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激情洋溢、创意无限、真实美好的生命体验。它既深潜于现实的砥励之中,也翱翔于未来的可能之上。

  在一个摄影与一切有关,却可能唯独与摄影无关的年代,我们珍重这一词语的原因,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