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评析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摄影获奖作品-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GDPhoto.CN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评析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摄影获奖作品

作者:吴吕明 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13年5月4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阐述中强调: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鼓励创新突破,尊重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自由讨论、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创作氛围。要博采众长,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勤于汲取、善于积累,努力超越自我、跨越巅峰,追求卓越、搏击一流,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让中国摄影的天空群星璀璨、交相辉映”。
  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历届评选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三贴近” 要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努力指导创作生产,不断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艺创作生产骨干、团结凝聚文艺人才发挥了导向和激励作用。
  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从 2009 年至 2011 年间创作生产的作品中评选(包括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 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批评等文艺类别)。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全省申报参评的548个作品中,评选出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82 个,作为本届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的获奖作品,其中摄影类获奖作品8个,分别是:潘伟的《天工开物古今图说》插图组照,成功的《渔夫的记忆》,廖俊鸿的《清洁家园》,章力的《城市狂想》,贺建华的《永恒的璀璨系列》组照,岑锡斌的《众志成城筑决堤》组照,罗旭的《天规》,刘伯良的《活力深圳》组照。
  作为广东省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鲁迅文学艺术奖的评选由于设定了一个“入门线”,至使许多人“望而生畏”“自动弃权”,本届摄影类参评由于门槛较高报名的人数虽然只有80多人,但无疑更像是一场“高手对决”,尤显激烈。最终评选出来的这8幅不同组别的摄影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创意与艺术并长,纪实与组照兼具,无疑是充分体现了广东摄协“努力创造有利于出精品的环境,让摄影精品创作如泉流奔涌”职能作用的履行和发挥,充分展现了当今广东摄影多元发展、“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生机勃勃新局面。
  以下通过引用获奖者的创作心得或摄影经验,结合自己对当下摄影的理解和感悟,对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摄影类)获选作品做出一些简略的评析。谨拟抛砖引玉,互勉共进。

[NextPage]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 潘伟十年纪实留存文明记忆

  潘伟,清远市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潘伟用功十年,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权威古本为底本,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用照相机拍下了在《天工开物》古本100多幅插画中出现的器具以及生产场景,还原出中华传统文明何以如此灿烂辉煌,以及在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在各种工具和技艺中的充分展现,复原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叠影。拍摄《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见证中国农耕文明的嬗变过程。《天工开物古今图说》采用图文对应互补之形式,作者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展开了跨越近四百年时空的关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先进”与“落后” 的对话。《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之考证上溯至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元代的《东鲁王氏农书》,以及明代的《农政全书》和《诸器图说》。为作横向比较,还与明代王徵与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绎的《远西奇器图说》、英国福布斯等着的《西亚、欧洲古代工艺技术研究》作比较,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考证中国农耕文明的嬗变过程,“天工开物”的现实影像和文字考证,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古代传统农耕文明的物证。《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具有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分别入选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和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并于2011年12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全国各大网站和各地平面媒体分别推介该书或作书评;南方网作专题访谈,中国学术论坛转载:多家大学图书馆将其列入书目检索系统荐购;台湾若水堂大陆图书连锁书店列入推荐书目;入选第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暨两岸城市设计双年展,并获“两岸最美的书”荣誉。“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已列入百度百科词条。
  摄影强大的记录功能,留存历史档案,使人类文明的记忆真切、生动。潘伟以扎实的纪录功底,穷十年之功,遍访粤北等地寻找《天工开物》古本插画中出现的农耕器具以及生产场景,然后用镜头客观真实再现出来,一一对应,做足功课,用心良苦。潘伟深入“纪实”的精神难能可贵,其作品体现的“纪实摄影”真实魅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潘伟这种沉下心来专研一项的做学问精神,尤其值得学习。

潘伟——《天工开物古今图说》

[NextPage]

《渔夫的记忆》 成功“不在情理又合情理”的创意

  成功,1960年出生,湖南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湛江市公务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A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高级会士、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成功自幼从师习画,15岁开始创作并展出美术作品,喜爱散文、诗歌,古典文学修养深厚,1983年军校毕业并留校从事美术专业创作。1987年开始学习摄影,至今已发表美术、摄影和文字作品五千多篇(幅),其中有近两百件作品在国内、国际各级赛事活动中获奖,曾因新闻报道组织工作突出和摄影创作成绩显着,四次荣立三等功。他自号为“一个用照相机讲述老百姓故事的人”,以“考量文化的生态意义,注重社会的价值参照,坚守个人的视角表达,传递民众的生存期待”,用镜头记录观看,用影像讲述社会变迁。近年来更是撰写了许多摄影理论文章,多次出席国际摄影理论研讨会、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广东摄影理论研讨会与国内外着名摄影家、教授学者同台“论剑”,成为成功的摄影家、摄影评论人和摄影策展人。
  成功曾在海军服役20多年,拍摄足迹走遍南中国海40余个岛礁海域。平时拍得最多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在雷州半岛的渔村和海滩拍摄与海洋相关的内容。《渔夫的记忆》最早的创作想法是源自在海滩上拍到一片死螺,随后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一主题产生强烈的关注。《渔夫的记忆》是他创作的第一件创意类摄影作品。成功说:直接的“目击事件”性纪实批评和“典型案例” 性新闻报道好象都过于具体和特指,人们在阅读时总习惯于“就事论事,说此事就此事”而缺乏举一反三的思考引导;于是我想设法用抽象一点的“艺术”手法来假设情景,抛离个案而在一般性层面来进行表达,于是就有了这“不在情理,但又合情理”的——渔夫之记忆表达。
  一排排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海水消退了的滩涂之上,老渔夫手挽着一幅鱼群齐游的画像,默默无声地走向船家……《渔夫的记忆》是一幅很有创意的艺术摄影作品,熟悉的画面,很容易使人想起朱自清着名的散文《背影》,想起对父亲的感念。《渔夫的记忆》又是一幅很有寓意的艺术摄影作品,以捕鱼养家糊口的老渔夫,平时大脑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鱼群在哪里?鱼群在哪里!对昔日鱼群的怀念、对昔日捕捞丰收景象的感怀成为他最为甜蜜的记忆和见多识广的骄傲!渔夫见不着鱼群的痛苦,驼着背的老渔夫茫然地走向他停在浅滩中久未出海的船只,能给他慰藉的仅是手中握持画像的记忆和怀旧。作品通过一个渔夫对过去海洋资源怀旧记忆的画面,表达并提醒我们要科学有度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发展和改善我们当下的生活条件才是理性和明智的选择。作者是以一幅唯美的艺术作品来反映“科学发展观”这样的重大题材。
  《渔夫的记忆》,先后获得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和评委推荐奖、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银奖、“影像亚洲——首届PPA国际职业摄影师作品大展入选奖和“厚街杯”广东省第22届摄影展艺术类金奖。
  时代在变,摄影也在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是放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美,是人类的热切追求,艺术审美是摄影人的深厚情怀;摄影艺术的空间是如此的广阔,当今的摄影,更加是存在无限的可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广东摄影人,“不要骑墙,大胆PS”,用创意延伸摄影,用艺术表达思想。让思想飞翔,让梦想成真!

[NextPage]

《清洁家园》 廖俊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廖俊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广东博罗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移居深圳,曾任职政府部门、报社摄影记者、美术老师等,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摄影学会高级会士。
  廖俊鸿,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省内外的各个大赛获奖名单上,是我省出名的“获奖专业户”,有数以千计作品在各类型摄影大赛中获得奖项。先后获得过国际“新闻摄影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中国优秀摄影家”、“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深圳杰出青年摄影家”、“珠三角城市摄影联赛”十强、2007年荣获深圳十佳摄影师称号,2008年荣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成立50周年“贡献奖”,2009年荣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
  《清洁家园》是2010国展艺术类金质收藏作品,廖俊鸿在介绍他的创作时说:我经常带着摄影包,在城市中“游荡”,寻找拍摄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当车行至深圳南山区保利剧院时,正在保利剧院清洗不锈钢外墙的清洁工,一下映入我的眼帘,我连忙停车,掏出相机不停变换角度拍摄……回来后总觉得照片过于平淡,视觉的张力不够明显,为来更好地再现“城市美容师”辛勤的劳动形象,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进行第二次创作,用直观形象艺术的手法去表现“清洁家园”这一主题。明确主题后,我找出一张具有深圳标志性“地王”大厦一带建筑群照片,采用两底重合的方式,通过 Photoshop软件中的魔术棒,橡皮擦等工具让清洁工人“洗擦”出新城市新家园,我刻意使用不规则的“洗擦”方式,画面仿佛是巨大的“调色板”清洁工正为家园添光加彩,顿时活跃生动起来。最后协调整体画面并进行“球面化”处理,寓于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注入环保低碳的元素,同时强化主题和视觉感,总体达到我的预想效果。通过这次创作,我认为作为摄影人要经常关注,感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用手中的相机去发现记录,讴歌我们这个时代,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乍眼一看,许多人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一幅“扫街”的“纪实”佳作,会感叹作者的好运气和发现的眼力。幸而,作者十分诚实,自己“招供”这是PS作品,是两底重合的艺术摄影作品。其实“纪实”也罢,艺术也罢,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打动人心,基本上就已经具备成为优秀作品的条件了。科技在进步,摄影在发展,运用艺术摄影去表达审美意趣、倾诉主观情感的创作技法越来越丰富,所谓“殊途同归”,就像某个广告词说的:什么是好?好嘛……好就是好。《清洁家园》能够从数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金牌,也就说明了一切。
  不过,对于像《清洁家园》这类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摄影创作,还是以一次成像的纯纪实摄影为好。虽然,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真实记录为目的的功能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都会把拍摄出来的照片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反映,尤其是有关社会生活的题材,若果“似是而非”,很容易误导观众读者。后期合成的影像扰乱了时空秩序,严重颠覆了摄影“实证”的功能,故此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社会生活题材的摄影二次艺术创作提出质疑与批评,过往在“艺术类”下设的“社会生活组”已经被撤销;从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起,征稿细则对“艺术类”的类别释义中明确指出“艺术摄影是指为表达审美意趣、倾诉主观情感而创作的作品。题材可涵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人物、静物、动植物等,也包括创意影像、观念影像、实验性影像等”。这一点,对于那些经常去参赛打龙的影友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以为照片内容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就贸贸然投去“关注社会生活”的“纪录类”,只要你的作品用PS美化修改过,就老老实实投去“艺术类”,不能搞错!
  我更欣赏这句话:“不要骑墙,大胆PS”!当今的艺术摄影更加强调对自我表达的探索,摄影的“Make” Or “Take”各有各精彩,各有各的理论和主张,“摹真”、“仿真”、“ 拟像”、“ 造像”—— 让表象与心像融合,只要你发挥得当,一切皆可成为经典。找准方向,努力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影像吧!

[NextPage]

《城市狂想》 章力:摄影的张力

  章力, 1967年9月出生于南京,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92年下海来深圳从事摄影工作至今,从事过彩色暗房,婚纱影楼摄影师,杂志摄影师,现为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驻会副秘书长。
  章力擅长创意摄影,《城市狂想》2011年获第14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银牌,2010年获广东省摄影展艺术创意类唯一金牌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世界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城市的“石屎森林”化、道路“曼谷”化等等诸多问题也日益引起各方关注。摄影艺术家章力以独特的创意思维,创作出来的摄影作品《城市狂想》,正是反映了作者对高速发展中城市化问题的再思考。优美的影调,无可挑剔的组合拼接,刻意留出来的“天空”,无不使人在观赏之余陷入沉思,或许这就是艺术摄影的力量吧。
  作者曾与影友交流他们看片的感受,有人说图片表达了城市发展到了十字路口,而是到我们思考何去何从的时候了。有人说图片中的十字架是“睛”,十字架象征着一种信仰,而反观现今社会,我们正是缺少了一种信仰,在城市森林里信仰,诚信和爱哪里找?有人说扭曲的楼宇占了绝大部分画面,仰望天空是那么渺小,我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和大自然越来越远。还有人说把相片转动90度,180度,270度看,好像都一样,表达了同一个主题......这些就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目的,让人们思考现今社会,一个只能听到歌功颂德声音的社会是不成熟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需要反思。因为有了沉重的思考,才能轻松地前行。
  艺术,除了给人以美的愉悦的魅力,还是彰显思想、发表声音和抨击社会弊病的力量。摄影,无论是纪实的,还是艺术的,都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于你要表达什么?用什么去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永远是艺术的恒久话题。当下的摄影,功能更加强大,空间更加广阔。文化和思想,是提升摄影更上层楼的重要途径。曾经有人说摄影人没文化,那早已经成为过去式,章力的《城市狂想》,彰显着摄影的张力,没有文化、缺乏思想的支撑,怎能创作出来?
  或许又会有人说:太有文化了,看不太懂——这也是摄影的张力。
  期待着章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张力的摄影作品——

章力《城市狂想》

[NextPage]

《永恒的璀璨系列》 贺建华:用镜头捕捉珠宝的灵魂

  贺建华,生于1961年,湖北武汉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委员会委员、 高级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商业摄影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摆渡人摄影设计有限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兼首席摄影师。
  1992年起开始从事商业摄影,尤其专注对珠宝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广告摄影大赛”中获奖,并刊登于国内外专业媒体。任大连轻工学院、泉州华光摄影学院客座任教。2001-2003年连续荣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
  贺建华长期关注摄影教育及人才培育,兼任全国多家知名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并定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商业摄影培训讲座,为多家艺术高校摄影教材出版物提供摄影实例分析讲解。摄影作品及摄影论文被广泛刊登在各类国内外专业杂志,同时还在多家知名网站发表作品及摄影论文。作品被广泛收录在各大高校摄影专业教材及其他摄影类书籍中。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戒首饰,珠光宝气,是多么的耀眼迷人,但要把这样烁烁闪光的宝物拍摄成像,没有一些功力是做不到的,是拍不出那种富贵气来的。贺建华能够以一组《永恒的璀璨系列》荣获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自然是功夫非凡。“技术是摄影语言形态建构的保证,扎实的摄影功力,娴熟的用光控制技巧,使贺建华完成了对物体艺术化摄影语言的生成。面对独特的拍摄对象,在简捷、明快、细腻而又精雕细琢中,穿透物质的表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物质所具有的精神层面”。“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评委会评审的评语无疑已经说明了一切。
  贺建华说:作为一个珠宝摄影师,必须掌握和运用拍摄手段来展现珠宝的价值感,运用镜头语言来解读珠宝设计的美学主张,运用光影的提炼来塑造珠宝的灵魂,运用充满激情的创作将物化的珠宝生命化,照片也就自然有了灵动,这其中有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有情感的互动与寄托。商业摄影最终不是以再现产品为目的,而是通过摄影的力量赋予产品以灵魂为己任,用最简洁的画面诉说最深刻的情愫。
  曾经不止一次见过有文章把商业摄影归类于工匠的范畴,说商业摄影是没有个人灵魂的工艺匠人行为,商业摄影师只会按“Order”按快门……贺建华用自己的作品和文章《用镜头捕捉珠宝的灵魂》,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回击。那些优秀的商业摄影师从来不缺乏敏锐的艺术灵感和骄人的艺术才华,广东商业摄影一直是全国的“领头羊”,推精品、推人才,贺建华的一再获奖,广东优秀商业摄影师的人才辈出,无不表明广东摄协的立场和支持。

贺建华《永恒的璀璨系列》

[NextPage]

《众志成城筑决堤》岑锡斌:讴歌时代正气

  岑锡斌,1962年出生,江门日报特约摄影师,现任江门老干部大学摄影研修班教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会士、新会区摄影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5-2006年被评为江门市优秀文艺家,2010年荣获江门市首届白沙文学艺术奖。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的摄影展览中入选或获奖。
  《众志成城筑决堤》在“厚街杯”广东省第22届摄影展览中荣获纪录作品类银奖。作者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说:2008年9月23日,台风“北冕”正面袭击广东粤西沿海地区,当晚正好天文大潮,风浪把江门市新会区大洞乡的一河堤冲崩决口,河水涌入把村庄淹没。当日中午得悉消息,我立即自驾车冒险前往拍摄。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不论男女,在没有重机械帮助的情况下,利用传统士办法,合众人力量,齐心协力地把决河堤堵塞好,避免河水大潮后再次淹没村庄。目睹这一情景,我赶紧拿出相机把这个过程拍摄下来,我要通过镜头,真实记录好众志成城、战胜自然灾害的动人场面。
  岑锡斌以摄影人的自觉,投身到记录社会、记录生活之中,用摄影真实的形象,拍摄记录了广东新会人民抗击台风袭击、齐心合力筑补决堤的情景,5幅不同的场景,构成一曲讴歌时代正气的动人乐章。
  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最根本的创作导向。诚然,岑锡斌的影像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他的敢作敢为,已足以给大家提供一份启迪。时代呼唤有社会责任感的“拍客”。

《众志成城筑决堤》组照 岑锡斌

[NextPage]

《天规》 罗旭:艺无定法

  罗旭,1965年2月出生于广州。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副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商业广告摄影委员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民建广东省委直属四支部)。
  《天规》,是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商业类优秀作品,拍摄的是广州花城广场新地标之一的信合大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常在建筑摄影中都要求画面横平竖直,不能倾斜歪倒。一般而言,如果想让建筑物显得沉稳大气,要从正面拍摄;如果想把建筑物拍摄得横平竖直,表现严谨的风格,应该使用移轴镜头来实现;如果想让建筑显得立体生动,可以从斜侧方角度拍摄;拍摄时还可以多利用建筑物本身或依附于建筑之上的各种曲线来构图。用普通镜头拍建筑,难免会因为视角的原因造成一定的透视变形,但也因为透视的变形可以拍摄出不同的美感,特别是使用超广镜头在距离建筑物很近的地方从下往上仰拍,这种夸张的透视变形的视觉效果很有冲击力,使得平常见惯的城市建筑景观看起来与众不同,可以让建筑摄影作品构成感更强。
  “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从这个角度可以一个图案经玻璃幕墙的反射形成4个面,形成一个好似方圆规矩的画面,更能够表现出该现代建筑的特点,于是大胆打破常规,运用广角镜头向上仰拍,创作出这幅《天规》。资深商业摄影师罗旭将点、线、面的构成要素统一在画面的视觉之中,强调形式感的客观呈现,作品灌注作者对建筑设计精神新的艺术理解,从不寻常的角度展现了建筑本身的结构美感,这也就是“艺无定法”、规由人定的展现吧。总之,拍摄任何东西都有很多方法,建筑也不例外。艺术无常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摄喜好和习惯,善于找到自己认为舒服或者亮点的角度,再根据创意来进行曝光调整,就可以拍摄出自己喜欢的照片。

罗旭《天规》

[NextPage]

《活力深圳》 刘伯良:光影纪录深圳美


  刘伯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会员,深圳摄影学会高级会士、现任《经理人》杂志社摄影记者。多年来,有近千幅作品在市、省、全国、国际赛中入选、获奖。
  刘伯良在讨论其“摄影之道”时说:摄影伴我走过二十多个春秋,从业余走上职业摄影之路,通过镜头看人生,看世界,记录生活的瞬间,乐在其中,渐悟出摄影之道、摄影的责任;摄影今天的图像将是明天历史,今天的城市变化,如旧城改造、人文生活、非物质遗产等项目,如不及时拍摄,或将会消失……而记录历史则是我们摄影师的一种责任,我也时常反思为当时没有拍到那些熟悉的、早已消失的民居、生活、旧城情景而后悔;当我们拿起相机记录生活的瞬间,每个摄影师都应思考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作为今日读图时代的传播者,更应有一种义务,记录今天的真实生活,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图像;这是每个摄影师的历史使命,是我们生存之道,任重而道远……
  刘伯良获得2010年广东省23届艺术奖金牌,有其偶然,也是必然。刘伯良用相机记录深圳的成长和变迁为己任,见证着深圳城市和人居建设过程的不断变化,在他的镜头中,有着许多深圳精彩的瞬间和故事。刘伯良认为:一张好的照片,首先要自己有感觉,完了之后,构图、用光、角度都很美,才能打动别人。刘伯良说:所以无论是风光也好、人物也好,深圳的风光如果和人结合在一起的话,会更生动、更打动人一点;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闪光点很多,《活力深圳》着力于以年轻人的剪影为画眼、以现代建筑作背景,以动带静,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深圳这个很现代、很年轻、很时尚的城市活力。作者认为用剪影的表现手法去体现年轻人娇健的身影,画面更简洁,增强艺术感染力。于是作者等待好天气的到来,运用低角度、利用地面的倒影,用纪实的手法抓拍完成,完全毋经后期加工。
  城市摄影,是自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世界各国摄影家长盛不衰的摄影题材。城市,是一个社会万花筒。城市生活的千变万化,有人看到其中的美好,有人看到其中的苦楚,因此同为城市摄影,取材对象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通过不同理念、手法和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都市摄影作品,可以印证,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有人说,影像折射摄影者的心境。我也认为的确如——图为心画。刘伯良长期以深圳为拍摄对象,坚持以艺术的视角去挖掘深圳的城市之美,记录着深圳的成长发展,从刘伯良谈论的“摄影之道”可以看出他积极的摄影态度,从他那充满美感的摄影画面可以看出他洋溢的美好情感和“幸福指数”。
  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光线和绘画或绘图两字合一起的意思“以光线绘图”。有人将摄影之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而把摄影拥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记录功能当做摄影的最根本功能,认为摄影就是记录,企图抹杀摄影的艺术表达其实是有所偏颇的。实际上,摄影“纪实”与“艺术”的争拗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纪实摄影从来不排斥艺术性,艺术摄影当中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东西,两者相互交融,繁荣发展。为了确实自己的理解不出现差错,笔者特别询问了伯良,得到肯定的答复:《活力深圳》几幅作品都是一次抓拍而成的,没有进行过任何二次加工,绝对是真实的纪录摄影;正是该组作品艺术性强,视觉效果好,才尝试将《活力深圳》投到艺术类。纪录摄影《活力深圳》获2010年广东省23届艺术奖金牌,正可以看作是纪实与艺术辩证关系阐释的生动事例。

刘伯良《活力深圳》

(由于岁末年关,各自繁忙,未能一一采访获奖作者,文章内容有一部分直接引用了获奖者的自述,在此对获奖者的贡献表示感谢!以上评述纯属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和立场。)